穿越70年代从知青到国士无双

第241章 田野的希望(2/2)

小辫儿李被几个大婶围着,非要教她们认仪表盘;老疙瘩身边围满了小伙子,争相学习维修技巧。

\"方教授,\"老黄支书端着米酒过来,\"咱们村想订五台,您看.....能不能便宜点,这个村里实在是不富裕。\"

方稷笑着摆手:\"不急,再试用三天。有什么问题我们现场改!咱们农科院最后都有补贴,只让大家用机器的成本价。\"

接下来的日子,\"惠民一号\"转战附近七个村落。在椰林村,它灵活地穿梭在椰树间;在沙土村,新加的滤网让细沙不再堵塞机器;在梯田村,改良的爬坡性能赢得满堂彩。

最让人感动的是在黎寨,八十岁的寨老亲自为机器系上红绸,用黎语唱起了古老的祈福歌。年轻人们跟着调子跳起打柴舞,银饰叮当声响彻山谷。

随着秋收的结束,\"惠民一号\"的故事在三亚的试验田里写下了完美的开篇。但谁也没想到,这台小小的播种机即将掀起一场席卷全国的农业变革。

北京农业部的会议室里,周部长正在翻阅三亚送来的测试报告。他忽然拍案而起:\"好!太好了!\"转身对秘书说:\"立即通知各省农业厅,下周召开全国农业机械化推广会议!\"

一个月后,来自黑龙江的农业技术员王雪梅蹲在试验田边,不可思议地看着\"惠民一号\"在冻土上作业:\"这机器在我们北大荒肯定能用上!\"她掏出笔记本,详细记录着每一个技术参数。

与此同时,在云贵高原的梯田上,彝族青年阿木举着手机直播:\"老铁们看!这就是新闻里说的'惠民一号'!\"直播间里瞬间刷满了弹幕,不少老乡追问在哪里能买到。

方稷和李教授的团队变得异常忙碌。他们不仅要培训来自全国的技术骨干,还要根据各地反馈不断改进设计。车间里的灯常常亮到天明,黑板上写满了各地特色需求:

\"东北需要防冻油路系统\"

\"西北要求加强防沙装置\"

\"江南水田要改装宽胎...\"

最令人振奋的消息来自革命老区。沂蒙山的村干部在感谢信里写道:\"用了'惠民一号',播种效率提高十倍!老乡们都说,这是新时代的'小铁牛'!\"

在新疆棉区,改良后的\"惠民一号\"精准地播下一粒粒棉种。维吾尔族大叔* * 着机身,用生硬的普通话说:\"亚克西!比我们手工播种均匀多了!\"

年底的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,周部长宣布:\"'惠民一号'将列入明年农机补贴重点目录,计划推广到全国2000个县!\"会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。

方稷站在领奖台上,望着台下来自五湖四海的农业工作者,眼前浮现出李老栓慈祥的笑脸、张支书晨光里的背影、黎寨老人祈福的歌声...

\"这个荣誉不属于我个人。\"他举起奖杯,声音有些哽咽,\"它属于千千万万在田间地头劳作的农民兄弟,属于所有为农业现代化奋斗的同志!\"

会议结束后,一个意想不到的客人来访,当年在评审会上提出质疑的金丝眼镜专家。他握着方稷的手说:\"老方,我错了。你们用实践证明,真正的创新必须扎根泥土!

热门搜索

重生战神超能力总裁萌宝系统聊天群万界最强穿越